作者:刘波 单位:清华大学体育部,德国科隆体育学院
来源:体育科学,2009年第30卷第1期
摘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德国群众体育开展状况及其与大众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做了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是保证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的基本要素,体育俱乐部体制和全民健身活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期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国;体育俱乐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在体育发达国家中很有代表性,自从1816年德国第一个体育俱乐部成立以来,经过将近200年的发展,至今在全德国范围内已经有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会员2700多万人。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体育俱乐部在德国的体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是建立在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之上,尤其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方面,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更是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德国“,体育俱乐部会员”几乎成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代名词。
1 群众体育的概念
本文研究的是体育俱乐部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群众体育指的是什么,在德国有没有与群众体育相同或相近的概念。群众体育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体育概念,具有特殊性的含义及产生背景,近年来这个概念一直存在争议,其提法的准确性、分类的科学性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质疑。但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无论在学术论文还是日常生活中,从体育主管部门到基层体育工作者都一直在使用群众体育这个词汇,而且本文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探讨这个概念的合理性,因此在本文中还是延用传统的群众体育。
从概念上看,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因此可以把群众体育理解为一个总概念,即把“特殊人群”(如专业运动员、学生和军人等)的体育行为(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等)以外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都包括在内,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群众体育的含义。
在德文中被译为群众体育的词汇是Breitensport,即“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意思,原东德曾经使用Massensport和Volkssport这两个词汇,即“大众体育”的意思,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但实际上Breitensport虽然被译为群众体育,但和我国目前群众体育的含义并不相同,这不是翻译的错误,而是因为Breitensport这个词汇的内涵在70年代以后发生了变化。70年代以前,Breitensport曾经作为一个表示大众体育的总概念,就象我国目前群众体育的概念一样,但随着Freizeitsport(休闲体育)的发展,Breitensport的内涵越来越窄,70年代还作为和Freizeit spo rt并列的概念,而从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Freizeitsport的一个子概念。目前在德国Breitensport指的是“传统的、在体育俱乐部里进行的、有对抗性的、注重竞技性但同时带有业余性质和基层性质的体育运动行为。”[2]根据这个定义,目前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和词汇。
既然Freizeitsport已经取代了Breitensport成为一个总概念,那么德文的Freizeitsport和中文的休闲体育又是什么关系呢?经研究发现,尽管德文的Freizeitsport被翻译为休闲体育,但其含义和中文的休闲体育并不完全一样。目前,德文的Freizeit sport是一个总概念《,体育科学辞典》中把Freizeit spo rt描述为“在70年代的争议逐渐减弱以后,广义理解的Freizeits2port看来是一个最合适的总概念来描述体育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即经过两次全民健身活动(1959年和1970年)后形成的与竞技体育相对的独立的体育活动现象。Freizeitsport包括:日常体育、群众体育、康复体育、家庭体育、健身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娱乐体育、社会体育、度假体育等等。在国际上这种体育活动现象通常用“全民健身”(Sport für alle)来表示。”[2]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休闲体育还没有上升为一个总概念。在国内常见的对休闲体育的定义中,不管是从时间和活动的范畴、从情感体验的角度、从修养身心的角度来界定,还是用哲学的方法,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分析,都没有把休闲体育定义为与竞技体育相对的总概念。[3]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被认为是交叉、重叠的关系。[4]
根据上面的分析,通常被翻译成群众体育的Breitensport实际上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德文中与我国群众体育最接近的概念应该是被译为休闲体育的Freizeitsport。因此,本文研究的实际上是德国体育俱乐部与德国休闲体育的关系,但为了与我国的概念相一致,下文还是延用群众体育一词。
2 德国的群众体育
德国是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最好的国家之一,这里不妨把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结束后2000年底的一些数据和德国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2000”的结果,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3,93%,但这个数字是把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人口作为当然体育人口来统计,而实际上,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只占35%,[5]换句话说,就是有65%的人一年当中连一次体育锻炼都没参加过。再看德国,2000年德国共有体育俱乐部8.8万个,会员268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2.63%。[6]除此之外,据不同的民意调查机构的研究结果,大约有与俱乐部会员数量相当,即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德国人经常在商业性健身场所、德国体育联合会(DSB)管辖以外的组织机构中或个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比如德国最流行的商业性锻炼场所是健身中心,2000年大约有430万人在6000个健身中心进行锻炼。[7]因此,德国的体育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另外,德国每年都要举办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或活动,最流行的是群众性的跑步活动。从每年1月1日的新年长跑活动到12月31日的除夕赛跑,从在街道上举办的5公里比赛到整个城市的马拉松赛跑,不论什么季节,不论在什么地方,德国人都可以享受到奔跑的乐趣。根据德国田径协会的统计,2005年德国共举办了各种规模的跑步活动3821项,参赛人数达到179.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8%。[8]
3 群众体育的核心是体育俱乐部
德国的群众体育能够蓬勃开展,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因为德国的社会和经济高度发达,德国的民众有时间、有需要、也有经济实力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其次政府对群众体育非常重视,分别在1959年和1970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并在60年代实施了“黄金计划”。除此之外,体育俱乐部的存在很好的支持和保证了群众体育的开展,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和分析体育俱乐部在群众体育中的作用,从而明确其核心地位。
3.1 体育俱乐部是参加锻炼的主要形式
在德国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四种可能:(1)参加体育俱乐部,利用俱乐部的场地器材进行锻炼;(2)在非营利性的机构中,比如社区大学、培训机构、工会、教会、康复中心等提供的锻炼场所进行锻炼;(3)在商业性的体育场所中,如健身中心、舞蹈和健身操培训班、体育休闲公园等进行相应的健身活动;(4)无组织的体育锻炼,即自发的、个人或团体的锻炼行为,这种方式往往在免费的场地上进行,比如慢跑、北欧式行走(Nordic Walking)等等。[9]
这四种方式中参加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始终占多数,尽管近年来随着一些商业性锻炼场所比如健身中心的普及,体育俱乐部的核心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从参与锻炼的人数来看,在俱乐部里围绕某个运动项目进行锻炼的还是这四种方式中最多的,而且体育俱乐部和会员数量都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加入体育俱乐部还是德国人目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具体到德国人参加的运动项目,足球和体操(含舞蹈和健美操)无论从俱乐部还是从会员数量上看都是最受德国人欢迎的项目,此外,网球、射击(含射箭)、田径、手球、马术、登山、运动垂钓、乒乓球、滑雪、游泳等十个项目是比较受德国人欢迎的项目。[6]
3.2 德国人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原因
根据Klaus Heinemann的研究,除热爱体育的主观原因外,德国人比较热衷参加体育俱乐部有三个客观原因:[10]
首先,体育俱乐部的会费比较便宜。表1是Klaus Heine2mann在1991年做的关于俱乐部会费的调查,从表1中可以看出,俱乐部规模不同,会员缴纳会费的数量也不相同,原西德地区俱乐部会费大致介于每年150~260马克之间,换算成欧元大约在75~130欧元,这对于税后月平均工资2000欧元左右的德国人来说,的确不算很贵。
其次,体育俱乐部的数量众多,几乎处处都有。德国的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分布在全国各地,尽管大城市中的体育俱乐部在规模、场地条件等方面更好一些,但城镇和农村中同样有相当数量的俱乐部存在,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德国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俱乐部,从事自己喜爱的项目。而商业性体育场所大都集中在较大的城市,因此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第三,体育俱乐部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项目。目前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下属共有60个专项协会,每个专项协会都负责管理本项目的体育俱乐部,从最大的德国足协(2006年会员为635万)到最小的冰壶协会(2006年会员只有734人),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33个)和非奥运会项目(27个)。[6]而商业性的体育场所则主要局限于健身、舞蹈、保龄球等少数项目,因此体育俱乐部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根据笔者本人参加网球俱乐部的经历,还有两个原因使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更具吸引力。一是锻炼时间灵活,只要在俱乐部场地开放的时间,会员可以随时使用,甚至不用提前预约,这个优势是非营利性的体育锻炼场所不具备的;另外就是俱乐部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场所,俱乐部会员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锻炼完之后一同在俱乐部的酒吧喝酒聚会,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俱乐部所起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体育锻炼的范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3 体育俱乐部中促进锻炼的主要措施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建立的,其最主要作用就是俱乐部会员可以在俱乐部里进行相关项目的体育锻炼活动。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为了使会员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保持最高的锻炼积极性,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提供”:
3.3.1 提供场地、器材
德国的体育场馆众多,1992年统计的各类体育场馆数量已达到9万多个。[9]这些场馆除了少量作为专业用途(比如职业队或奥林匹克基地)和商业用途之外,大部分都属于大众俱乐部或学校,而学校里的场馆一般晚上和节假日也借(租)给大众俱乐部使用。也就是说俱乐部的存在使国家投资修建的大部分场馆都能够对大众开放,只要交纳会费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场馆。有的俱乐部甚至提供运动器材和消耗品,比如科隆的一家羽毛球俱乐部,学生身份的会员只需交纳100欧元会费,便可每周两次免费使用俱乐部的场地而且羽毛球都由俱乐部提供。
3.3.2 提供教练指导
德国的大众俱乐部里一般都有两个教练,一个负责成年人,一个负责青少年。这些教练以专职为主,也有兼职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俱乐部里的代表队,同时也为会员提供个人辅导。如果是专职的教练,这些训练和指导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收费标准比商业体育场所低。教练的存在使俱乐部会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证,大大提高了会员锻炼的积极性。
3.3.3 提供共同锻炼机会
很多德国人参加俱乐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锻炼伙伴。无论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如果能和比较熟悉的人一起锻炼,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锻炼效果,而俱乐部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首先俱乐部有固定的锻炼场所,其次俱乐部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会员互相认识,再有就是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代表队参加各个级别的联赛,这些都可以增加会员之间的了解,小规模的俱乐部甚至就象一个大家庭,几乎所有的会员都互相认识,到俱乐部去锻炼就像回家一样,能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3.3.4 提供比赛机会
笔者在“德国体育联赛体系研究”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德国的职业和业余联赛体系。联赛制度对于俱乐部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把体育俱乐部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那联赛制度就是使这个大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保证。作为代表队的成员,俱乐部会员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对比赛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不比专业运动员逊色,同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此,德国的俱乐部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尽量多的组织本俱乐部代表队参加联赛,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更大程度的调动会员积极性。
3.4 全民健身活动与体育俱乐部的关系
德国曾经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分别是是1959年开始的“Zweiter Weg des Spo rt s”(运动的第二选择)和1970年开始的“Trimm-Aktion”(锻炼活动)。
60年代以前,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中提供的体育活动主要是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休闲体育的逐渐发展,为了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休闲体育,把锻炼重点从竞技运动项目转移到休闲体育上来,德国体育联合会(DSB)在1959年提出了“运动的第二选择”的口号,拉开了第一次大规模全民健身活动的序幕。这也被认为是德国现代群众体育的开端。[7]
同年,德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下属组织德国奥林匹克协会提出了“Goldner Plan”(黄金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德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以此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黄金计划的实施得到了联邦德国政府、议会和各党派的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提高了修建体育场馆的经费预算,使德国体育场馆的数量在60年代和70年代大大增加,质量也得到提高。[11]
1970年德国开始实施第二次全民健身活动“Trimm-Ak2tion”(锻炼活动),主要通过宣传来改变民众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鼓励民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开始之后,经过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8个月以后活动的知晓度已经达到60%,31个月以后达到了93%。[2]
这两次全民健身活动都与体育俱乐部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通过“黄金计划”的投入,德国的体育场馆大大增加,为建立更多的体育俱乐部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Trimm-Aktion”的宣传,为俱乐部吸引更多的会员提供了舆论和文化条件。反过来由于体育俱乐部吸引了大量会员,使德国民众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因此,可以说体育俱乐部是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也大大促进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德国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从1959年的510万激增至1980年的1692万。[2]
4 大众体育俱乐部实例介绍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的具体情况和其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这里介绍一个具体的例子,即笔者参加了三年的“科隆蓝色--金色网球俱乐部”(K?lnerTennisgesellschaft Blau-Gold e.V.)。下文中的大部分资料来自俱乐部的官方网站(www.ktg-blau-gold.de)和俱乐部每年寄给会员的内部资料。
4.1 俱乐部概况
“科隆蓝色--金色网球俱乐部”成立于1954年,最初是一个只有2片场地的私人俱乐部,后来很快发展到8片场地。1973年,这个俱乐部成为一家注册俱乐部,同时保留了原来的名称。1981年科隆足球队的发言人成为俱乐部的主席,由于他的影响力使俱乐部的会员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550多人,加上每年秋天举办“各界名人双打赛”,使“蓝色4/4/金色俱乐部”远近闻名。目前“蓝色4/4/金色俱乐部”共有注册会员400人左右,室外8片红土网球场,无论会员人数还是场地数量都属于中等规模的俱乐部。俱乐部的宗旨是“让会员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并在此度过最主要的休闲时间,同时尽可能为会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4.2 工作人员
由于是中等偏小的俱乐部,因此整个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只有8名,其中兼职3名,正式雇用的工作人员1名,聘用教练2名,雇用的临时工2名,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8名工作人员有5名是兼职或半兼职,有2名是临时工,正式雇用的工作人员只有1名,这样就最大程度的节省了俱乐部的开支。
4.3 收支状况
表3是“蓝色4/4/金色俱乐部”2006年收支平衡表,这个收支表是俱乐部邮寄给会员的,以便所有会员都能了解俱乐部的收支情况,一方面可以监督俱乐部的工作,同时也能提高会员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表3可以看出,俱乐部最主要的收支来源是会员缴纳的会费,占到了总收入的69.1%,而支出则各方面比较平衡,教练费用、人工费用、维护费用和比赛活动费用是支出最多的四个方面。所有的支出中只有1,195欧元交给上级主管协会,占总支出的百分之一,而其余的99%都用在了会员身上。另外,俱乐部专门为少年儿童会员组织训练班,收入中的训练附加费和支出中的教练费用都与这项工作有关,对比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俱乐部2006年从其它收入中为少年儿童训练班补贴了将近1万5千欧元。
表4是2006年和2007年会员会费标准的对比表,由于连续三年出现赤字(2006年193欧元,2005年3,046欧元,2004年3,268欧元),因此2007年的会费有所提高。
4.4 代表队
目前“蓝色4/4/金色俱乐部”共有17支代表队,分别在11个不同的组别(女子组、女子30岁组、女子40岁组、男子组、男子30岁组、男子40岁组、男子50组、少年男子组、少年女子组、儿童男子14岁组和儿童女子14岁组等)代表俱乐部参加5个不同级别的联赛(高级联赛、一级协会联赛、二级协会联赛、一级地区联赛和二级地区联赛等)。根据网球联赛的规则,每次参赛的人数在4~6名,报名人数则在10~15名左右,这样计算下来,俱乐部中有200多名,也就是超过一半的会员是代表队的成员,这些代表队的成员也构成了俱乐部会员的核心部分。
4.5 各项活动
表5是“蓝色%%金色俱乐部”2007年全年的活动计划安排,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日常锻炼、训练和联赛外,俱乐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俱乐部内部的网球比赛到增进友谊的扑克大赛,从与老人院联欢到新年和圣诞节的酒会,可以说已经超出了网球,甚至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这些活动是对俱乐部“让会员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并在此度过最主要的休闲时间”的最好体现。
5 结论与展望
根据以上对德国群众体育开展状况、群众体育与体育俱乐部关系的分析及对大众体育俱乐部的实例介绍,可以得出以下4个结论:
5.1 德国的群众体育很发达、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非常普及。德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体育俱乐部的会员,经常在俱乐部中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经常在商业体育场所或自发的进行身体锻炼。
5.2 大众体育俱乐部是保证德国群众体育开展的最基本要素。德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以其合理的收费、众多的数量以及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吸引了大多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民众加入进来。
5.3 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通过提供场地器材、提供教练指导、提供共同锻炼机会和提供比赛机会等措施来增加会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4 在德国开展的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中对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从物质基础和文化宣传两个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体育俱乐部体制的存在也使全民健身活动的成功开展成为可能。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计划”,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的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采取了多项措施,期望锻炼身体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与日常习惯,这些措施中的一项就是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乡镇体育指导站。2005年,德国最早的体育俱乐部“汉堡1816体操俱乐部(HT16)”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建立一个与德国类似的公益性的大众体育俱乐部。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希望本文介绍的德国的经验能尽快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在中国开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锻炼机制,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元镇.高等学校教材《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7][9][10] 略
[3]常朝阳.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4]徐佶.新的体育视角:休闲体育4/4/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5]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DOSB, Bestandserhebung2006(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统计年表).
[8]DL V, VolkslaufStatistik2005(德国田径协会群众性跑步活动统计年表).
[11]凌平.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基本概况[J].浙江体育科学,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