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平,李寅生 单位:杭州大学体育系
来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8卷第1期
摘要:操纵德国现行竞技体育的发展机制是什么?究竟是前东德体制优于西德,还是西德体制更胜于东德?德国人潜在的价值背景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笔者认为民主德国竞技体育的一度兴盛,曾象征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联邦德国竞技体育的自然发展,标志着竞技体育的象征意义宣告结束。德国人潜在的价值观将使德国高水平竞技运动再度称雄于世界。
关键词:象征意义;价值观;德国体育
讨论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机制的角度很多,本文仅对这样一个现象加以阐发,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发达国家之一的联邦德国,为什么其竞技运动水平却远远低于民主德国而人口仅有1700多万,且经济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德国,其竞技运动水平却不可思议地在近20年内雄居世界第2,且大有抛开美国,超过苏联的势头。东西柏林墙的倒塌,两个德国合二为一,人们曾预言,奥运会将成为日尔曼人的天下,统一的德国在综合了两大体育强国的实力之后,在巴塞罗那得到的结果却是1十1小于1枚,33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金牌数比前东德在汉城的成绩下降了20枚,奖牌数下降了20枚。
对这个结果,德国人是怎么看的呢?世人又是如何评价?操纵德国现行竞技体育发展的机制是什么?究竟是前东德体制更优于西德,还是西德体制更胜于东德?德国人潜在的价值背景又是什么?这是本文极为关注并欲探讨的中心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勾勒德国竞技体育的变化和运行曲线,并预测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前景。
1 东德竞技体育的一度兴盛,曾象征杜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民主德国是一个只有1700多万人口的小国,出于政治需要,其奥运会战略目标是力争赶超联邦德国。鉴于经济力量较弱,该国采取了突出重点,舍弃薄弱和耗资大的项目,稳步前进,逐步扩大战果的战略。在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上以40块金牌的优异成绩使美国退居其后,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又以无可争辩的实力再度雄居第2,令世界展惊。
民主德国的竞技体育从慕尼黑奥运会开始全面崛起,20年来长盛不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背景、政治目的和民族心态.历史的两次重大创伤,都落在了德国人的头上。这两次重大创伤就是,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彻底失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德国人被迫将一个国家一分为二,这一切,对德国人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战败的德国,分别被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超级大国操纵着,然而,傲慢的德国人决不愿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覆灭的旧辙,在废墟上重整旗鼓,他们要再次走向世界。只是,由于50年代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均面临着严重的内优外患,忙于国内的经济复苏而无暇顾及竞技体育的发展,1956-1964年的3届奥运会,两个德国联合组队参加,成绩均不理想,比较之下民主德国在奥运会上的表观更逊色于联邦德国。为了扬国威,振民气,赶超联邦德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主德国决定全党全国总动员大搞体育,党中央专门成立体育部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也大力照顾。
竞技体育在民主德国就这样扮演着一个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并以此正式粉墨登场,在世界竞技舞台上大放光彩它们力图表明德国人并没有消亡,德国人又一次站了起来,仍然能从战败的废墟上走向列强之林,自慕尼黑奥运会以来,德国在世界体坛的许多方面战胜了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尤其是这个小小的民主德国,在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人均国民收人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下,通过“国家化”体制,使其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的总分和金牌总数雄居世界第2近20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东德人的竞技奇迹,在表层现象上确属奇观,它创造了世界上其它相同大小国家所无法相比的竞技成绩,但从其深层民族心理看,却并不奇怪。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十分发达的德国竞技体育,曾经象征着德国民族在遭受一次大战失败后不屈不挠的日尔曼民族精神和具有世界一流民族的躯体和品质的话,那么二战以后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东德体育的强盛,则标志着德国人再度回到了世界,象征着德国死而复生,仍然强大,并且在它的竟技体育上还负载着巨大的社会政治“价码”。就如同以前的苏联和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今天的中国一样,无不把竞技体育这种符号价值当作宣传理论上具有各种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窗口”。因此,东德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建立了一套曾被我国体育界极力推崇,并被誉为“创造奇迹的机器”的竞技体制。然而好景不长,两德统一之后,这一套东德模式被全盘否定,原东德运动员系统服用兴奋剂的秘闻不断被披露。以克拉贝为代表的一大批原世界级选手被关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大门之外,从某种程度上也促使德国体育界对药物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据悉,最近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药检制度和制约措施。笔者的一位德国体育社会学界的朋友曾这样评价东德模式他说,“为何由前东德运动员创下的一批游泳和田径纪录至今无人问津,主要是因为系统服用了兴奋剂,这种做法现已臭名昭著,无可取之处,不可效仿,两德统一后全盘西德化体制也是预料之中和情理之中的事”。
2 联邦德国竞技体育的自然发展,标志竞技体育的象征意义宣告结束
1936年,希特勒利用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试图证明亚利安人种的优越,结果东道主借主办国的有利条件,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为,德国纳粹主义粉饰和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斗转星移,36年之后,历史再一次把奥运会的主办权踢给了德国人,而此时恰逢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其竞技运动水平也达到了战后的最高水准。然而好景不长,联邦德国竞技体育不仅从慕尼黑奥运会的巅峰状态逐渐下跌,先是被民主德国超过,后又被其远远甩在后面,而且还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金牌总数输给了小小的韩国。这一切确实表明联邦德国高水平竞技体育走向下坡,并不是某种偶然的巧合,这一竞技现象的背后隐伏着深刻的文化内因。
李力研曾在“失落的草帽—日本竞技运动衰落及复兴的符号学揭秘”一文中作过这样的总结性概括。“总而言之,世界竞技运动的发展基本上遵循这一规律,即一个国家在上升或走向现代化的时期,其竞技运动也作为相应的某种社会心理的情绪表露即上升,而一旦达到国家现代化水准,竞技运动的象征作用也便宣告消退、弱化。这是一个具有较大普遍性的世界竞技现象”德国也不例外,虽然它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较小,体育更强调自治,且一直没有专门形式的国家机构来经营竞技体育,但在政治经济上升时期所表现出的高水平竞技成就,确实反映了德国人的一种强烈情绪,想以竞技优胜说明德国人的优胜一旦德国真正成为当今举世公认的强国之后,用竞技来衬托大国的愿望,便失去了浓厚的社会心理背景的支撑。德国人目前根本无需再用一种象征性手法来标榜自己是否真正强大,竞技体育的象征作用已宣告结束。而今天说明德国人优胜的标签不是某种虚拟的文化形态,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实力。然而,德国高水平竞技成绩的滑坡,并不能反映整个德国竞技体育水平的衰落恰恰相反,德国竞技体育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采取民办官助的办法,使其在一个全新的层次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笔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曾有幸与两位教授讨论过东西德竞技体育谁更强盛这一问题。笔者袭以国内学者及新闻界的一贯提法,阐述东德奥运体制及其辉煌战绩,由此推论东德竞技体育更胜于西德竞技体育。不料当即受到反驳,两位教授认为仅就两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和奖牌而论,东德确实比西德略胜一筹,但就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而言,东德则远不如西德。其一,西德有一些水平很高的竞技运动项目,因受年龄限制而不能参加奥运会竞技。比如足球,刚被列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网球,因奖金不高目前世界一流选手普遍不予重视,而德国是网球大国。其二,就参加竞技运动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来说,东德充其量只是西德的五分之一。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据一位在科隆体院任校的德国朋友介绍,仅以科隆为例,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足球运动队就有多1000个,而且全部登记在册,一个人口不到100万的城市拥有1000多个足球队,而且竞技之频繁,交流面之广是东德人难以做到的。其三,假如说东德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资是联邦政府投资的10倍,那么西德民间大众对竞技体育的自身投资则是东德人的百倍。有些西德人的运动水平并不高,但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运动器械,穿着名牌的运动服,开着世界上最高级的奔驰轿车,自己出钱交纳俱乐部的会员费和各种比赛的报名费辗转于整个德国乃至西欧参加各类比赛。中国在德国的留学生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德国人养狗的钱至少可以养活一个穷国家。相比之下,德国公民自身在竞技场上的投资就更多了,而且德国的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至今仍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和业余时间居世界领先地位,且体育场馆池利用率极高。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总体素质发达的公民建成的现代化国家,比少数有天赋的运动员建成的所谓“竞技强国’更有实际意义。德国已经不是二战后一片废墟上的德国,而是一个巨人。
3 德国人潜在的价值观必将使德国高水平竞技运动再度称雄于世界
1990年10月3日,历史终于又将一个被分隔了45年之久的民族统一在一起了,世界为之兴奋,为之欢呼。然而兴奋之后,冷静的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优虑,尤其是曾遭受过一、二次世界大战涂炭的民族,为一个强大民族的统一而感到不安。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曾发动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民族的重新统一,将意味着新的世界和平到来?还是一个大德意志帝国的重新崛起,一些爱好和平的德国公民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已数次上街呼吁“德国永远不要有自己的军队”,由此可见,邻国的优虑不无道理。一些世界经济学者已经预言,3-5年之内,东德的面貌将焕然一新,10年之后,德国的经济将可能与美国平分秋色, 届时,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将不可避免要在世界上出现。
虽然,今天的德国已经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但其实质与美国完全不同。德国是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受许多明文宪约的制约。因此,目前的德国只能一心一意做他的“经济大国”。这种地位也使德国的一些竞技项目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那些观众少、既艰苦又乏味、且不被电视台和厂商财团看中的项目因为那种牺牲许多个人时间与精力,且无经济收益的竞技运动无形中与这个“经济大国”的价值体系发生着冲突,所以这是一个竞技体育在某一层次上发展的制约条件。巴塞罗那奥运会德国高水平竞技成绩的大滑坡已经不幸被人言中,那种“两个德国相加等于世界第一”的说法仅仅是一种外行人的推测,德国不仅会在巴塞罗那失去昔日的光辉,而且还会在亚特兰大再度失利。然而一旦德国重新复苏,成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德国人那种第一、锦标、胜利、成功等争强好胜的性格和潜在的价值观念将会再度广泛渗透在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眼下,德国自60年代以来飞速的经济发展,已经大大冲淡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的自省和忏悔心理,流露出不少鄙夷其它国家的骄傲情绪,在某些地方,某些事件上已与他人发生不快和纠纷。而且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自尊而敏感的国家,一旦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它感到于已不利,则往往不惜以国运相赌并先发制人,所以谁也不能预料德国在某种形势下是否会成为新的危机源。近一段时期以来,德国不顾美国、联合国和欧共体的反对,抢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这一“显示力量”的作法使美国大为震惊。德国不理会美国因经济衰退而被迫一再降低利率,坚持将自己的利率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并迫使英法也随之效法,使美国大为光火。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德国总理科尔最近访美后说,美欧在此问题上离达成必要妥协还甚远。在欧洲防务问题上,德国一再强调发挥“西欧联盟”的“欧洲支柱”作用,公然同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分庭抗礼。
值得注意的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德国挟其优势正加紧推行它的“东方政策”,在东欧和原苏联地区竭力扩大影响。德国利用其地处中欧,在地缘政治上和东欧关系密切的条件,先后同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在德国推动下,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为欧共体的“联系国”。德国还积极促成北约成员国和原华约成员国共同组成“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在对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援助方面,德国更是以其财大气粗的优势,在西方国家中独占鳌头此外,德国资本正大举打人东欧地区,在捷、匈、波扩大它的投资。
德国在东欧影响的增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的一些舆论认为,重新统一的德国一直想染指中欧、东欧,并渴望成为俄罗斯享有特权的伙伴。如果德国势力东移,很可能成为美国在欧洲的一大烦恼。笔者认为,德国崛起及其在东欧扩充势力范围,有可能填补由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而出现的“力量真空”,这对于冷战后以“唯一超级大国”自居,并竭力争夺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挑战。
以上种种迹象,不能不使我们对德国有所重新估价美国有的舆论称德国是冷战后的“大赢家”,并暗示德国是未来的“潜在对手’,对之要保持警惕。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预言:不排除有朝一日美国与俄罗斯联合起来“抗衡德国”的可能。
2年来德国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是有着深刻原因的。在两极格局解体,苏联威胁消除的情况下,长期居于美国安全保护伞下的德国自然不再对美国言听计从,昔日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必然受到动摇同时,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国力相对下降,而德国经济实力雄厚,统一后更是如虎添翼,早已不甘心当“政治上的矮子”。德国以其欧洲头号大国的地位,伙同西欧国家同美国抗衡,其实质是同美国争夺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德国届时不只是一个工业大国和世界大老板,而且还想扮演国际宪兵和世界普察,它想在世界各个方面都起表帅,炫耀自己,样样领先,所以德国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也绝对不甘落后于人。难道德国人不愿意象今天的美国一样充当人类表帅,标榜自我样样优秀?用自己的价值去干预并影响别人?难道德国人不愿意用高超的竞技来装点自己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虽然高水平竞技运动相对于强大的经济实力来说,算不上什么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它毕竟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也毕竟有很多人深深爱着这一运动,况且德国的高水平竞技曾有过不少辉煌的历史我们不难预料2000年可能在柏林、北京或悉尼举行的第27届夏季奥运会将是德国高水平竞技运动重新称雄的时候,因为它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民族素质而且还具有非常健全的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竞技体育运转机制。社会资金雄厚、人均收人极高、余暇时间充足,再加上德国人潜在的争强好胜的价值观,最终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取代当今美苏的地位,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头号竞技强国。
参考文献:
1.Hans Langenfeld. Wie sich der spirt in Deutschland seit 200 Jahren organisatorisch entwickelt hat. Sport in Verein und in verband page8,1998
2.李力研.失落的草帽---日本竞技运动衰落及复兴的符号学揭秘[J]体育与科学,1990:(6)
3.刘修武.奥林匹克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