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体育》一书于2008年12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全面而权威地阐述了三十年来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成就及经验,是近年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应为目前国内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必读之书。
笔者受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之托,参与了该书前期策划、大纲编写、两章撰写和进行最后统稿。2008年3月,该书首次编撰会议在成都举行。12月17日至19日,最后一次编写总结工作会在广州举行。
该书的撰稿人集目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精粹。包括:郝勤(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所长、新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善旭(天津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雨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重干(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鲍明晓(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新光(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林(上海体育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凯珍(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登嵩(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学峰(武汉体育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裴立新(广州体育学院教授)等。
上述学者皆为目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一时之楚翘,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该书是新闻出版总署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也是继1985年《当代中国体育》后中国体育界出版的最具权威性的一本书。该书主编由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领衔。编委由国家体育总局各司司长组成,编辑组组长为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司长张剑。
笔者在该书编撰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于年初应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之邀,参与了前期策划,编写了该书大纲和基本架构;二是参与了该书有关组织工作;三是负责该书第一章《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与第五章中《体育宣传与体育新闻出版事业》的撰写工作,四是最后与田雨普、任海两教授负责了全书的统稿工作。
需要提及和感谢的是,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的孙淑惠副教授、潘华博士、崔莉及新闻系的郭晴副教授等参与了第一章和第五章有关内容的撰写,我的博士生薛红卫也参与了一些内容的修改。他们都无私地给予了我一贯的支持和帮助。
依我的看法,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史学类著作。它即非编年史体,也非记事本末体。而是采用了一种较为特殊的以史带论的“史论体”。重头是在阐述和总结三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
该书是一部典型的官方修史。在编写过程中体现了体育特有的“举国体制”。从课题立项、组织和到终审都由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掌控。实际上,政法司司长张剑、副司长梁晓龙、理论处处长李辉从头至尾参与了该书的讨论过程,并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该书能够在短短的一年编撰出版,没有这种“行政”力量的直接参与是很难做到的。
这种“官修”的好处是编撰所需资金、资料、研究人员调配等都得到有力的保障。例如,要将全国体育学术界各领域一流的专家如此迅速地集中起来写本书,不是“官修”是不可能的。缺陷当然也就是自古以来这类“官修”和“当代人写当代史”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学者只能按照官方的口径、口味和要求来修史,同时还需要照顾和平衡内外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如此一来,很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就只能是“甄士隐去”了。无庸讳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足球职业化改革。从1993年红山口会议到联赛火极一时,到黑哨事件及舆论与足协的势不两立,直到现在中超的极度衰落,这些在公众中引起重大广泛反响的事件因种种原因,都难以在该书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并加以探讨。
但我认为这些并不影响该书总全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一方面,如此规模地集中国内该领域顶极学者来撰写该书,应该说总体上学术质量是把握得住的;另一方面,在内容方面有所缺陷也是可以理解的——官府给你钱写书,就是想你歌功颂德,而不是要你来说三道四的。作为学者,你当然也可以选择为了学术自由与独立拒绝参加“官修”。不过我认为,学者能借官府之势来做学术之事也不失为治学途径之一。否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廿四史中的绝大多数以及《资治通鉴》、《四库全书》之类的巨著了。
我认为该书的最大遗憾之一是因撰写编辑时间太紧,前期研究成果显得不足。如很多数据是21世纪初的,甚至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这多少影响了本书资料支撑的充分性。如果能在去年上半年发动,则能够进行更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好在参与编写本书各章节的都是相应领域的权威,平时有较深积累,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另外,该书对学校体育未予以应有的地位和足够的阐述。这纯粹是由于中国体制特色造成的——学校体育归教育部门管,不归体育部门管,因此在编写本书时,就多少出现了学校体育不属于“中国体育”的怪象。我个人认为,本书如能请来教育部有关部门进行合作,用一章篇幅对三十年来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成就和问题系统地加以总结和阐述,则该书将更加完整。
于此岁末之时,手抚这本书,不禁有点百感交集。过去的一年中很多时间与精力都泡在这本书中了。如今一切辛苦和付出总算有所交待。
如果要让我对这本书打个分,打个80分吧——未能尽善尽美,但足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