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是国内以体育史研究为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机构,于1985年经国家体委批准成立,前身为成立于1962年的体育史研究室,近半个世纪以来,本所老一辈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后来者秉承传统,奋力开拓,确立了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1985年本所的体育史学被国家体委评为部级重点学科。
拥有众多全国知名的体育史专家、学者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是由一批国内著名的老一辈体育史专家开创的。其中主要包括,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季芳教授,中国首位海外留学体育博士张詠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体育史学界著名专家孙仲达教授及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师范学院的董时恒教授等。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体育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老一辈体育史学家的传承下,形成了以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原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我国首位体育史博士生导师周西宽教授为首的研究群体,其中包括国内知名体育史学者旷文楠教授、颜绍泸教授等,他们厚积薄发、敬业勤求,奠定了体育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老一代学者的培养带动下,体育史研究所一批中青年学者承前继后,迅速崛起,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其中包括现任体育史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学分会副会长、日本筑波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聂啸虎教授等。这一团队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各有专攻,不仅在中外体育史研究领域成果显著,还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国现当代体育研究、体育美学、体育新闻传播学、体育人类学、中国传统养生史、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对推动和促进上述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所还聘请有日本筑波大学大熊廣明教授,英国德蒙夫特大学樊红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廷湘教授,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刚教授、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力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晓正教授,中国体育博物馆崔乐泉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小明教授、谭华教授等为兼职或客座研究员。
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影响大的科研成果和教材
从20世纪60年代起,本所的体育史研究就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老一代体育史学者整理和编著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批体育史料集、首次翻译了包括美国学者范达冷所著的《世界体育史》、日本学者今村嘉雄所著的《欧美体育史》、日本学者岸野雄三所著的《世界体育史概要》等在内的一批国外体育史专著,撰写了一批影响大的体育史论文,对国内体育史学的建立具有开创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史研究所主持编写了国内首批高校体育史专业教材,包括《体育史》、《竞技运动史》等;出版了建国以来最早的一批体育史专著,如《体育运动全史》、《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中青年学者为主,出版了全国第一套“现代体育科学丛书”(周西宽主编,共12本),对推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另外,体育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还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个人专著,发表了大量质量高、影响大的学术论文,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
近年来,体育史研究所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体育简明通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改革对策研究》、《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以及一批省部级课题;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体育史》等。
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
1979年,经批准,成都体育学院招收了国内第一批体育史硕士研究生。1985年,被批准为国内首个体育史硕士学位授予点。至2007年,体育史研究所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3届,共计60余人。1992年,本所周西宽教授被批准为我国首位体育史学博士生导师,同年招收了国内首位体育史博士研究生。2003年,郝勤教授被聘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体育史博士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体育史研究所受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委托,先后举办了“全国高校体育史师资培训班”、“体育史助教进修班”和“体育文史干部培训班”。目前国内各高等体育院系的体育史师资和其他体育史工作人员大都为体育史研究所所培养。
建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关系
本所与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史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体育史学会、东北亚体育史学会、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学院、日本筑波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韩国忠南大学、台湾体育史学会、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台湾国立体育大学等。2000年到2007年,体育史所派出研究人员出国交流访问与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达14人次,接待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芬兰、奥地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访问学者共计3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