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建林1,杨文轩1,陈琦2,杨波3,陈彩燕1,鲁长芬1
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2广州体育学院,3中山大学
来源:体育学刊,2007年第14卷第7期
摘要:通过对德国体育概念的争论和德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和德国构建体育学科体系主要模式的介绍及德国高校三级学位授予体系和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的概述,总结出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具体包括我国体育科学有望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更科学、规范、合理,应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动力,高校体育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应结合学科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考虑等。
关键词:体育学科;学科体系;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德国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体育学科体系研究”(06ATY001)。
体育学科在德国科学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由大学、研究机构、科学出版机构、科学学会等组成的科学界和体育界都承认体育学科。德国体育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和“反馈”当中不断前行。本文拟通过对德国体育概念的争论和德国体育学科发展历程的探讨,并对德国体育学科体系、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及学位授予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德国体育概念的争论和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在近代德国体育史上,古茨穆茨首次提出“体育”,他所使用的“体育”、“身体教育”、“身体运动”等名词术语,不但体现了近代体育的实质,也对后世如何使用“体育”这个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杨氏在其论述中剔除了古茨穆茨以希腊语为语源的“体育”,采用了以德语为语源的“体育”概念,杨氏“体育”的概念含义较广,指以掌握运动形式为主的国民教育,这个概念几乎成为19世纪德国独一无二的专用语[1]。不过在20世纪前后,德国出现了除了“体育”外,还有“身体运动”、“娱乐活动”等概念,被称为“德意志奥林匹克运动之父”的格普哈尔托(1861-1921年)试图使“体育”、“身体运动”、“娱乐活动”协调发展,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首届现代奥运会之后,这种对立的趋势更加显著并且复杂化,“身体运动”与“体育”两概念混用,使杂志名称被多次更改和组织机构的不统一。H.柯尔托罗克于1925年首次以体育工作者的身份荣登德意志联合大学的教授席位,他的这一资格被定名为“身体运动教育学教授”。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体育在大学里是否应占有一席之地成了学术论争的一个主要话题。这场论争始终围绕着“体育”、“身体运动”、“运动科学”等概念在进行。有关构建体育科学体系的论争大约出现在二战前的二三十年代,当时有3种提法,“体育科学”或“体育教育科学”或“身体运动科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50年代的论争仍然是关于战后大学应否设立体育教授席位的问题,涉及到大学是否承认体育是一门学问。东德、西德以及捷克、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的学者加入进来展开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论争,这场论争使学者们已经看到体育科学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领域而存在[2]。
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逐渐从使用多种表述方法指称“体育”转变为比较集中使用“sports”来表述“体育”,对于体育科学体系的构建也从3种提法“(体育科学”“体育教育科学”“身体运动科学”)逐步统一为体育科学(“sport science”),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重视运动项目的倾向,sports教育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学校的“体育课”改为“sports课”,在大学中的体育院系(部、研究所)等基本上使用“sport science”,这一点和美国高校体育院系名称“百花齐放”状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德语中,“体育”和“sports”二词区别不大,不像我国把前者看成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后者看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德国的“sports”包括了高水平和一般大众娱乐两个层次[3]。
2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研究现状
在H Hagg等[4]编著的《德国体育科学》(Sports Science in Germany)中概述了德国的4种不同构建体育学科体系的观点:
第1种是与运动(movement)、游戏、体育运动(sport)的专业框架相对应,与学校体育系统的教学或者教练工作和学校以外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如运动俱乐部、社区中心等)相联系。最近,非教学的且与竞技运动相关的专业领域如管理、商业、大众传播、休闲/旅游和健康服务等领域已经不断扩大,形成了另一个种类。这种结构的指导原则主要是根据各个不同的专业领域的需要和要求来组织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
第2种是根据体育实践的组织形式来建构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的方式。如Grupe提出的包括以下4类的建构模式:青少年体育、大众体育、比赛性竞技和高水平竞技。这种构建模式的好处在于观众比较熟悉体育科学知识的建构形式。
第3种是根据体育科学的主题描写体育科学知识的模式进行构建,而且与日常生活相关。一是与体育特定类型相关的主题,如运动、游戏、训练;二是与体育相关的一般主题,如体育表演、音乐和运动、体育和休闲、体育和健康、特殊群体的身体活动、体育新闻以及体育中的侵略行为和暴力行为。这些学科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且新事物不断涌现,影响了这个学科体系的完善。
第4种是根据科学的分支学科,如母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进行学科体系构建,包括成熟学科和发展中的学科两类。成熟的分支学科(根据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关系排列)有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体育哲学;最近获得发展的分支学科(仍在发展中的学科):信息科学与体育——体育信息学;政治科学与体育——体育政治学;法律与体育——体育法学;技术科学与体育——体育设施;经济学与体育——体育经济学。由于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分支学科将会有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最近取得发展的分支学科将很快发展成为成熟的分支学科。因此,该结构模式是动态、开放和变化的。
H Hagg博士[5]通过对第3种和第4种模式进行整合而形成体育科学的第5种学科体系,这种模式认为体育科学体系由4部分构成,第1部分属体育的成熟理论领域,存在的时间较长,包括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社会学、身体教育学、运动史学和运动哲学等分支学科;第2部分是体育的新理论领域,这些体育学科最近才生成且在进一步完善中,包括体育信息学、体育政治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休闲设施;第3部分是运动特定主题领域,与运动(movement)、游戏、竞技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谓之运动理论、游戏理论、竞技理论;第4部分是体育的一般主题,既与运动(movement)、游戏、竞技有着一定的关系,又与其他现象和科学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包括音乐与运动、运动与休闲、运动与健康、运动与新闻、运动与特殊群体、运动中的攻击和暴力等,该领域可以不断延伸,如运动与行政、运动与环境、运动与年龄等。
此外H Hagg博士曾在20世纪70年代将体育科学分为3大类:解剖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类、社会行为科学类、历史哲学类。而辛格勒在1970年发表了《体育科学结构与体系》,认为科学体系分为社会科学、结构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医学四大部类。据此将体育科学也划分为社会科学类、结构科学类、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类、医学科学4类。其中属于社会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体育史、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运动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运动物理学、运动生物(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属于结构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控制论等;属于医学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运动医学、运动卫生学、运动创伤等。(引自于1987年熊斗寅的《体育现代化》,内部资料。)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德国学界存在把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划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块的现象,但是他们强调这样的划分并不意味着这两大块是截然分离的,主要是出于实用和便于操作的缘故。其中归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有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理论、训练科学等;归属于人文科学的有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体育哲学等。
3德国的学科体系及体育学科体系
德国有多种学科体系的划分,其中德国联邦统计局每年发布“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和“专业群、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目录对照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该目录是联邦统计局利用16个州统计局收集的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学科数据汇总而成[6],并由联邦统计局发布信息,供教育部门和其它政府机构参考采用,也被高等院校所使用和借鉴。该目录分别从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两个角度进行统计分类,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研究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属于指导性的“统计归纳模式”,与美国CIP有些类似,在收集、报道、整理有关学科专业目录资料,指导教育规划、科研规划、资源配置及教育和科研整体布局等方面发挥参考作用。从2004年发布,截至2003年夏季学期的“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和“专业群、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目录对照表[7](表1)可以看出,专业群相当于学科门类,学习范围、教学与研究范围相当于一级学科,学习专业、专业领域相当于二级学科,德国高等教育学科分为10个门类。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后一目录专业群除了“高校中央机构”和“高校附属医院中央机构”及其所含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外,其他与前一目录基本上具有对应关系。体育成为10大门类之一,学习范围(一级学科)为“体育,体育科学”,学习专业(二级学科)仅有体育教育学和体育科学;教学与研究范围(一级学科)是“体育”,专业领域(二级学科)则有体育科学(普通)、体育教育学、体育单项教学法、运动医学、运动场地共5个。
每年发布的统计目录均会有一定的变化,如更名、增删、并拆、转移等,但是专业群(学科门类)一般比较稳定。2004/2005年度冬季学期最新统计数据对以上“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作出以下调整[7]:(1)专业群更名:“05医学”更名为“05医学/健康科学”;(2)新增1个学习范围:在专业群“05医学/健康科学”中新增学习范围“48健康科学(普通)”;(3)在学习范围“48健康科学(普通)”中新增3个学习专业、减少3个学习专业;(4)学习专业归入另一个学习范围:原属学习范围“16教育学”的学习专业“195健康教育学”归入学习范围“48健康科学(普通)”。体育专业群(学科门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联邦统计局每年发布“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和“专业群、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目录对照表,对高校体育学科专业设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高等学校参照专业目录,结合自身的实际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4德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及学位授予情况
德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其高校大体可分成3大类: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总合高等学校和高等专业学校(医学、体育、神学等)以及师范院校、其他专科学校[8]。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是德国唯一的以体育为特定主题领域的大学,此外体育学科专业在传统综合性大学和总合高等学校当中分布广泛。通过登陆和查询德国一些高校的主页,我们发现体育专业大部分设置在在高校的人文学院(系)、艺术与人文学院(系)、行为与文化研究学院(系)、哲学学院(系)、文化科学学院(系)、教育研究学院(系)等院系中,很少直接设置体育(科学)学院。
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科隆体育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科隆体育大学本科层次只有两个专业,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但须获得教师证书;二是体育科学专业,培养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等,该专业有“竞技运动、户外教育与运动”、“体育管理与通信”和“运动、健康与预防”3个专业方向。硕士学位有Diplom和Master两种,其中体育科学文凭(Diplom-sport science)具有“训练与表现”、“休闲与创造”、“预防与康复”、“经济与管理”、“传播与通信”5个专业方向;Master(欧洲学位项目)在2007年有适应性身体活动、运动心理学、欧洲视角的体育管理3个专业方向。体育科学博士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生物科学、体育教学法3个专业方向。
5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
就国际上而言,德国体育学科体系是比较成熟、比较严谨而又不失发展性的,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1)我国体育科学有望成为一个学科门类。
从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和“专业群、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目录对照表中可以发现,根据学习分类法,德国共有10大学科门类79个学习范围(一级学科),而我国现在将所有学科归属于12个学科门类78个一级学科,两国均有文、理、工、农、医5大门类,其他一些特殊门类划分则与两国的国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如德国的体育、艺术、兽医,我国的教育学、军事学。在德国,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并列为“语言和文化科学”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体育则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法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个门类,法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等则成为一级学科;在我国,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并列为“教育学”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则均为独立门类。德国人对体育情有独钟,体育活动非常普遍,普及程度不亚于看电视,体育的社会需要是体育跻身于十大学科门类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代以来,我国体育学科不断发展,学科地位逐渐增强,从体育课程到二级学科,再上升为一级学科,从单纯的教育领域过渡到同时涵盖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个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紧密相关的跨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体育学科体系。在我国体育正在成为具有普遍价值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体育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体育实践的发展必将推动体育的学科建设,提高体育学科在整个学科群的地位。德国体育学科的状况和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态势,为我国体育学科的定位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我们认为经过认真论证和建设,体育学科有望由当前一级学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2)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更科学、规范、合理。
德国无论是哪一种体育学科体系模式,无论是根据体育实践的组织形式、体育科学研究的主题、母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抑或是研究主题和母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的整合,其分类依据是统一的,尽管每种模式并不尽善尽美,但至少学科体系是清晰的,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而且在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中为新学科的涌现留出了空间。反观我国当前体育学科体系则存在诸多的不足,无论是体育的三类型模式(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还是体育学科所包含的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其分类依据显然是不统一的,而且相互之间边界模糊、交叉甚至互相包含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我国学科专业目录属于指令性规划模式,刚性强难于更改,容易形成束缚,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新构建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重构体育学科体系必须考虑学科设置的先导性,保持学科划分的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体育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应有利于知识创新和体育人才培养,同时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3)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动力。
从历史上看,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作用[9]。体育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德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协同效应的作用和认识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推动等4个方面。体育学科发展从学科简单综合到学科分化,再到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等,就是体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曾经因为其在二战的所作所为而淡化了体育运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改善,德国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政府的干预(如提出的“sport for all”口号、《黄金计划》等),使体育科学发展迅速,学科不断分化,新学科不断涌现。学科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综合效应、交叉效应和横向效应,德国综合性高校中体育专业一般分布在教育学院(系)、哲学学院(系)、社会学院(系)、人文学院或文化学院当中,较少在大学中独立设置体育院(系);而在我国具有体育专业的综合性院校中,一般均单独设置体育学院(系),使学科的协同效应作用受到很大的制约,直接影响了体育学科体系的完善,同时课程设置也受到局限,影响了体育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认识主体主要包括大学学术群体和其他学术组织,认识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德国体育学科体系比较成熟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认识主体量大,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较大的局限。
4)高校体育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应结合学科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考虑。
欧洲的高等院校一般5年进行一次毕业生择业调查,从而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乃至于专业设置,注意将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也走向实施阶段,德国高等体育教育也进行了改革,以科隆体育大学为代表对原有专业进行了调整。目前德国体育专业的设置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本科层次仅有体育教育学和体育科学两个专业,而专业方向的设置则比较灵活,与社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而且不断加强社会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我国专业相对较多,本科有5个专业,每个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比较单一雷同,课程设置接近,特色体现不明显,与社会联系不够深入。我们应该重视专业方向的设置,并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专业方向和专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Roland Naul,Ken Hardma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M]. Routledge,2002:18-19.
[2]成田次十郎.谈谈德国“体育”概念明确化的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23(6):50-52.
[3]顾渊彦,凌平.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3,125,133.
[4]Hagg H,Grupe O,Kirsch A. Sport science in Germany[M].Spnger-Verlag,1992:8.
[5]Herbert Haag.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port science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M].Verlag Karl Hofmann,Schorndorf,1994.
[6]杨桂芝.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传播体系简介[J].贵州统计,2002(7):80-83.
[7]萧蕴诗.德国学科门类设置情况[EB/OL].
www.sccm.n/xueke/Germany%D1%A7%BF%C6%B7%D6%C0%E0.doc.
[8]江叔平,菲利普彭,卡塔林娜格拉夫.留学德国[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51-57,69.
[9]彭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