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在线 > 正文

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

摘要:通过纵览德国(前联邦德国)近50年的体育发展情况,对德国体育管理体系以及德国二战后所颁布的各种体育决议、计划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国体育管理体系;学校体育;闲暇体育;竞技体育

1945年5月8日德意志帝国无条件投降,同时宣告了德国体育的结束。但事隔近50年后德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体育强国,体育在德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有赖于其战后快速的经济发展,但其高效运行的体育管理机制和一系列的体育措施、计划也功不可没。研究德国体育发展,适当吸取那些能为我们所用的经验,对目前商品经济中我国体育的改革恐不无裨益。

1 民族社会主义体育概览

希特勒政权时期,体育深受重视。对希特勒来说,体育是实现其德意志民族统治世界计划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措施出台,希特勒政权把体育摆到了社会利害关系的中心,并作为教育目标置于很高位置。当时的一些措施包括:每周体育课时提高到5小时;强调竞技体育项目,如摔跤、拳击、射击等等;将个人体育项目改成集体体育项目,强调群体的成绩起决定作用;体育与青年联合会一体化。所有这些变更意味着希特勒要通过体育将德意志民族导入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包括勇气、顽强、坚定的意志、严格的纪律、集体精神和克服阻力实现目的的能力。这时期个人对体育的兴趣及权力遭到极度的损害,并为意识形态的强制所滥用。

2二战后的德国体育概况

1945年5月8日德意志帝国的无条件投降也是德意志帝国体育的结束。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公布命令:“所有德国体育协会和组织必须解散”。但非军事的地方性体育组织仍被允许,这一宽容使一些业余运动员仍能从事体育,但学校体育从1945—1950年不复存在了。人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a.战后教育家缺乏勇气重新确定学校体育;b.国家官方不敢正视体育。

战败后的德国官方害怕因支持体育而被世界舆论认为有恢复侵略的嫌疑。此外,人们要为生活而奔波。战后恶劣的生活境况使人们无心顾及体育。

战后的德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随着1948年德国货币的改革,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行社会市场经济,50年代德国经济开始腾飞,体育也在经济迅猛发展基础上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新的生机。德国体育的发展取决于其两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 德国体育的管理体系

联邦、各州及地方的官方体育管理体系和德国体育联合会、体育协会的自我管理体系至今仍决定着德国体育。

3.1德国体育联合会(DSB)

德国体联于1950年12月10日在汉诺威(Hanover)成立。从此成为德国体育各独立体育协会的联合体。对于国家和社会,德体联力求达到代表各成员组织的共同利益,协调、资助各体协。德国统一前,德体联的成员组织有11个州体联(德统一后估计为16个),6个科学教育协会(例如:德国体育教师协会、德国高校体协等),50多个大的体协。德国体联对民众的巨大吸引力可从其成员数增长的统计研究中看出(附表)。

这一统计说明截止到1989年已有将近1/3的德国人成为德国体联会员。德国体联这种规模和权力巨大的公共机构在多年的运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借助于这种影响实施着自己的任务。目前德国体联的机构与委员会有:体育科学咨询委员会、体育科学教育委员会、德国青年体育会、体育科学教育成员协会、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委员会、与国家机构外联委员会、与社会组织外联委员会(如教堂、德国企业家协会等)

3.2联邦、州、地区的官方管理

资助体育属于国家规定的任务并有资助原则。对此有3个主管部门,即联邦、州和地区。

联邦——其主要任务是竞技体育,重点负责全国性事务,如双边关系、协助发展计划等。

州——在联邦德国各州有文化主权。他们根据法律决定教学内容。各州负责:a.体育场馆的建造与器材购置。b.体育事故保险补助费。c.学校和高校体育。d.特殊目标组,如备战奥运会青年队。

地区——根据法律,地区没有直接资助体育的任务。但是地区接受州的委托,根据“黄金计划”应代表市民的利益,提供娱乐体育和闲暇活动。

4 德国各州文化部与德国体联资助体育的合作阶段

德国体联从建立以来也一直进行学校体育工作,并投入大量时间与财力。德国体联有关负责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与各州文化部相接触,以官方和民间的合作带来了德国体育的兴盛,这一合作的重要阶段将在后文阐明。

4.1德国体育咨询委员会关于学校体育的决议(1952)

决议指出“我们看到在德国教育事业中一定程度上重智育轻体育,这对德国青少年一代是不利的”。鉴于此,德国体联体育咨询委员会于1952年提出了一份咨询意见,提出如下建议:a.建造必要的练习场所(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等)。b.依照学校体育特点培养体育教师。c.在职业学校开设体育课。d.保证体育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4.2促进学校体育的建议(1956)

体育咨询委员会对学校体育的决议指出:“体育属于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对体育没有或没有充分地予以关注,那么教育整体就会出问题。体育活动是青少年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1952年的决议中明确了所应达到的目标,但没能令人满意的实施。因此,4年后的1956年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些要求可分为4个方面:(1)整个教学计划中体育课的课时要确定。每个年级和不同类型学校有多少周学时数(一般3学时),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哪些活动内容都应明确。(2)体育要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合适的体育教师。每所公立学校的教师要能够与他的班集体一起进行身体练习。此外,对师范院校的录取条件与教育内容应有此要求。(3)资助练习场馆建造,这里主要指如何改造和新建体育设施的方式方法,以满足学校及校外体育活动的要求。对此国家要配给一部分资金。(4)学校体育与俱乐部合作。这一巨大规划从50年代已开始。在随后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强化。

4.3德国奥委会的“黄金计划”

德国奥委会是一个资助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及奥运思想的独立协会。1960年德国奥委会与德国体联和文化部一起提出了“黄金计划”以开创所谓的第二条道路,即除了学校体育外,大多数民众从事体育锻炼的可能性。这一计划是针对联邦、州和地区这一整体的。为适应“黄金计划”在整个德国的开展,随后的30年中,德国建造了大量的体育场馆。其数目是世界其它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这里介绍几组数字:截止到1991年底,德国已有50000个儿童游戏场;44900个体育和学校体育运动场;29800座体操馆;3700座室内游泳馆;2900个室外游泳池;33800个室外网球场;3600座网球馆;147座冰上运动馆;209个高尔夫球场。

德国(前联邦德国)国土面积基本相当于我国的安徽省,人口8千万左右,平均每1812个居民拥有一座体育馆;16500-45000个居民拥有一座游泳馆。优越的体育场馆人均占有率为“黄金计划”的推行与实施及大众体育的普及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4.4德国体育宪章(1966)

1966年德国体联制定了德国体育宪章。宪章的开头就明确提出“体育为全民服务”。在宪章中明确了5个重点:

(1)关于学校体育德国体联要求

a.小学1、2年级每天要有体育活动时间;b.从3年级开始每周3小时体育课,下午在自愿组成的兴趣小组中进行2小时体育活动;c.职业学校要有固定的体育课;d.学校体育与俱乐部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e.学生家长与学校共同负责制;f.提供良好的体育场馆;g.学校体育课颁发青少年体育奖章。

(2)对大众体育领域的要求

a.各部门要开展不依赖竞技能力的体育活动;b.大众体育讲座;c.全民大众体育比赛。

(3)体育科学

a.建立有教授职位的研究机构从事体育教学与科研工作;b.依靠高校中的体育中心或体育系;c.保障在学校专业规定与学习和考试规定中体育占有与其它课程同等重要的固定位置。

(4)竞技体育

“没有取得优异成绩的愿望、没有竞争和锦标赛的体育是不可想象的。优异的体育成绩在许多方面能产生推动力,社会也期待着优异成绩”。这是写在德国体育宪章中的一段话。德国体联对竞技体育有二点要求:a.保障竞技体育的教练员和研究中心;b.全力以赴支持竟技体育。

(5)伙伴计划

与社会各团体的接触与合作对德国体联来说非常重要。为此德国体联制定了计划。

4.5青少年为奥运而练活动(1969)

尽管德国体联做了各种努力,但德国体育并没有象德国体联想象的那样发展。另外又面临3年后(1972)奥运会在德国举行,德国公众对德国体育的期望形成的压力与日俱增。德国文化部和体联必须对此做出反应,他们考虑的结果是开展“青少年为奥运而练”的活动。每个5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参加。当初建立这种竞赛活动有2个出发点,一方面想以此活动促进学校与俱乐部的合作,唤起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想通过这一方式为1972年在慕尼黑举行的奥运会发现天才运动员。

4.6选材与育材计划:学校与俱乐部对体育人材的培养计划(1971)

德国当时的选材工作主要在学校进行,育材由俱乐部负责。慕尼黑奥运会前选出的青少年运动队人们称为“培养组”或“成绩组”,即学校或超出学校范围的按计划进行培养的特殊体育天才训练群体。

培养造就体育天才的重点放在4个方面:(1)制定一般和特殊的测试方法以确定体育天赋。(2)根据不同的运动成绩制定训练计划,确定训练机构。(3)制定标准的运动医学测试程序。(4)在各州的学校活动中促进竟技体育。

4.7学校体育活动计划(1972)

为配合“培养天才运动员活动”,一年后于1972年开始了学校体育活动计划。这一计划是1956年“促进学校体育的建议”的延续。当时的建议在随后的几年中部分得到了实现。

(1)普通学校的周体育课学时由2学时增加到2.5学时。

(2)巴伐利亚州实施了多内容体育课(21种体育项目)。

(3)改善了体育教师现状(学校中体育教师和指导员均是通过国家考试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

(4)增加了课外体育活动(如青少年为奥运而练活动1970年有6.5万人参加,1981年增加到50万人)。

4.8德国体联的闲暇体育方案(1976)

随着德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体育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闲暇生活内容。本着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一指导思想,德国体联于1976年通过了闲暇体育方案。这一方案有14项任务,其中主要任务如下:(1)认清体育在闲暇时间的作用。(2)从事大众与闲暇体育的研究。(3)制定大众与闲暇体育的指导计划。(4)落实闲暇体育活动设施。(5)提供信息与咨询。

德国体联认为,终身体育的目标不应该通过教育强迫人从事体育去实现,而应该通过教育让人自愿从事体育活动去实现。

4.9学校体育代表大会(1978)

为了说明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德国教育部长会议倡导了“学校体育代表大会”。首先将学校体育的教育范畴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与其它学科享有同等的地位,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学校体育。似乎是次要课程的体育其高级目标通过学校体育代表大会得到延伸。如学校体育能够做到:发展个性;增加社会交往;体验特殊感受;学会公正;增进健康;丰富闲暇时间;从中选择、发展自己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1978年以后德国体育不再继续变革,而是对现有的各种计划补充最新知识和内容以适应其发展。

5当代及未来的德国大众体育

体育的内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已发生了巨大变化。70年代大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现在大众体育已由个体形式所替代。或者说大众体育形式的趋势更向个体形式发展。但不管是大众体育还是个体体育,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的期待值日益增大。在这种意义上,体育必须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如附图1所示:

目前的发达国家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逐渐向闲遐社会转变。这并不是说人们将不再工作了,而是将来比现在的闲暇时间还要多。

2000年以后德国人怎样生活?从目前德国社会看,德国将进一步从工作社会向闲暇的工作社会转变。用德国闲遐时间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将能清楚地反映出这一发展趋势。(附图2)

大量的闲暇时间使人们能尽情地从事各种体育活动,体育也必然成为充实人们闲暇时间的内容和手段。到21世纪,体育将成为德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略

附件

    相关文章